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
2 3 4 5 6 7 8
9 10 11 12 13 14 15
16 17 18 19 20 21 22
23 24 25 26 27 28 29
30 31




在静寂的角落里喝粥

——读深蓝《静寂的角落》

马国锋

书山有路勤剪径,学海无牙便喝粥。

——孔庆东《空山疯语》

剪径咱也没胆,更无通天彻地的本领,就当在《静寂的角落》里喝喝粥,吃吃山药米拌面算了。

 

延伸的路

——读深蓝《时光深处》

从店名——时光深处开始,到店里有一种香水——时光深处结束,始终围绕着时光深处这一主题展开,首尾遥相呼应。结尾一句“宛若有这样的女子,从时光深处走来”点题,有画龙点睛之妙,淡然却意味深长地告诉读者,这些都是“这样的女子”的颖悟、体验与感受。

“店名很有意思——时光深处。默念这几个字,刹那间,一种感伤温柔的情绪迅速地覆盖着心的凹凸。”一下子让人回想起记忆深处逝去的时光,仿佛像乳状石膏缓缓流入“时光”的“凹凸”,填充并渐渐地凝固。一如那已逝的时光,像一尊尊记忆中的石膏像, “顺着时光缓缓走来”, 诉说着时光深处的人与事,“我们就这样相忘于江湖”,感伤中带着些许甜美,可忆却不可触摸。

“时光深处”是人生中“一个怀旧温柔的驿站”,“有一天,我们累了,我们就可以回去,在时光的沙滩上拾起一枚贝壳或小石头。栖息在安静的往事中,让它温暖疲倦的心。然后,再次起程。”多么美好的驿站,多么美好的沙滩。就像心灵深处的一个温暖、温柔的家。我们把“许多不能负载的东西停歇在那里,释放灵魂的重负”,把感伤留在那里,当然也把“爱的痕迹”留在那里。作者引领我们进入另一个时空,回味已逝的青葱岁月,领略人生的风景,品味陈酿的醇酒,品尝生活的甘苦。然后,栖息在时光的沙滩上,把不能负载的东西停歇在那里,减负后轻装前行。写出了人生的美好,写出了已逝时光的美好,写出了对青葱岁月的怀念。当然,也不一味沉湎于时光深处,引领着读者轻灵地进入,却又厚重地走出。

对于逝去的青春岁月,我们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题,或甜蜜,或伤感,或恰同学少年的豪情,或虚度时光的懊悔,或激情飞扬的壮志,或多愁善感的困惑,一切都已随风而逝,把些许甜美留在灵魂的角落,时常引诱我们去擦拭,去怀想。逝去的不可能重新来过,它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。不管是甜美的还是伤感的,当我们把它从灵魂的角落里捡拾起来时,都已经变成一种美好,成为一种永恒。

生活还要继续,路在脚下延伸。

 

野百合也向往春天

——读深蓝《生如夏花》

从朴树的《生如夏花》歌词开始,谈对好歌的朴素认识和感受,继而联想到生活和人生。“生如夏花,是的,人生都如夏花般短暂和美丽。”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朴素的人生哲理。

人生是短暂的,美丽的,烦琐的,平淡的,就如那年复一年,开了又谢,谢了又开的夏花,有绚烂多彩的季节,也有凋零黯淡的日子。任何生命都渴望那绚烂多彩的季节,渴望绽放。虽然脆弱而短暂,最终会凋零黯淡,但“为了这一瞬,我们愿意承担片刻的决绝和心碎”,只为那短暂、绚烂和美丽。

当然,人生也并不都是美好,生活也并不都如夏花绽放时绚烂与美丽,“生活充斥着太多的虚伪和欺骗、无奈和痛楚”,也有它颓败的一面,也有它藏污纳垢的一面,也有它冷漠的一面。

如何面对这一切?“心的坚强决定了我们如何过日子,哪怕它像白开水一样淡,我们也能把它过得生机盎然”,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,如何生活。“生如夏花,璀璨一点,坚强一点,勇敢一点”,让“短暂的生命留下永恒”。虽然“会有一天,我们将熄灭,永不能再回来”,但到那时,“生命早已如夏花一样绚烂”。

文章虽然谈到了生活中的一些无奈和痛楚,但那也如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,留下的是优美的动姿,真正的内涵却是激励人积极向上,以积极的心态坚韧坚强地生活,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。文章通篇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力量,鼓舞着读者追求真善美的生活,追求有价值的人生,追求绚丽而灿烂的生命历程。

 

那一刻

——读深蓝《你来的时候》

从那一刻起,身份变了,内涵也变了,一份责任加到了身上,希望与梦想随之而来,幸福与快乐随之相伴。

母亲,多么温馨、多么亲切、多么伟大的字眼。看着它,我们找到了灵魂的港湾。当我们疲惫时,可以这里安心休栖;当我们受伤时,可以在这里安心疗养。

孕育到分娩,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希望与梦想从孕育开始,幸福与快乐从孕育开始,责任与爱也从孕育开始。一个伟大的历程,一段肉体痛苦与精神升华的历程。

一切都从那一刻开始。

讲述了作者孕育到分娩的心灵感受与心理体验,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,记录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与价值,这是一份珍贵的情感,值得珍视与珍藏。

 

 

倾注爱意

——读深蓝《亲爱的豆豆》

不经意间,孩子长大了,那些欢乐的日子也已凝固在记忆深处。想起它,让我们品尝到一份甜蜜,一份欢乐,一份幸福。记下,意味着不想忘却,不想让幸福蒙尘。也意味着时常擦拭,时常整理,让它常新,让它永葆魅力。

记下,讲述生活的真实,倾注浓浓的爱意。

爱,就是生活

——读深蓝《和你在一起》

爱情在作家笔下往往是神圣的、神秘的、浪漫的、高雅的,在青春岁月的花季少年眼中也是如此。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往往被写得如浪漫的花季,如神圣的诗篇。或美丽浪漫,或凄婉动人,或如歌如画,或如诉如泣,或为伊消得人憔悴,或缠缠绵绵翩翩飞,或梦里寻她千百度,或断肠人在天涯。

作者的这篇《和你在一起》却从生活的角度出发,叙写生活的琐碎,叙写锅碗瓢盆刀勺叉,叙写柴米油盐酱醋茶,就从一米一饭一颦一笑中让人品味出浓浓的爱意,让那些追逐爱情者在身心俱疲蓦然回首时恍然大悟,原来生活中的爱情就这么个模样儿。从侧面演绎了成熟的爱情,生活中的爱情。让我们能够从这些生活的琐碎中体味出真实的爱情,生活中的爱情。品味那浓浓的爱意,仿佛喝着一杯浓浓的酽酽的茶,苦涩中蕴涵着浓情,淡然却不乏味。让爱情走进了生活,走进了平凡人的心灵。让读者品味出爱情就在生活的琐碎中,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。也提醒我们:爱,就是一份担当,一份责任,一份宽容,一份厮守,一份相伴,一份默契。它弥撒在生活的时时刻刻角角落落吵吵闹闹中,爱就在身边。要从真实的生活中去品味爱,创造爱,经营爱,敬畏爱,尊重爱,呵护爱,而不是去追逐爱,模仿爱,践踏爱,摧残爱。

生活中,人们往往把爱情想象得浪漫无边和绚丽多彩。当处于“爱情”中时,也追逐浪漫追逐绚丽多彩。而一旦失去这份爱,才发现浪漫就在身边,爱就在身边。爱不仅仅只是浪漫和绚丽,它还包含着担当、责任、宽容。

爱,在生活中。

爱,就是生活。

 

固守生命的温度

——深蓝《开到荼縻》赏析

从一座无人居住的空房院落的描写开始,叙写生活中的平凡人生。

院落里的花花草草,在无人照料的情况下,仍然坚韧而繁茂地生长着。由此自然地联想到人。“也许,人也是如此。平淡无华的人默默地独自绽放生机与美丽,各自活着,喜欢着,也累着。”在对花草与人的对比中,体现出生活中平凡人的坚韧与坚强。虽然没有绚烂的人生,虽然没有引人瞩目的魅力,但“也默默地独自绽放生机与美丽”。

然后,笔锋一转,指向院落的主人,“她丝毫不觉这个院子的珍贵”。是啊,在生活中我们何曾凝视过路边的花花草草,何曾注视过衰败、颓废院落里的一草一木,更何曾关注过生活在这个社会各个角落里的那些平凡的人,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默默地坚韧生活的人,默默地坚强固守的人。平凡的人有平凡的生活,但在平凡中却凸显着不平凡。这种凸显也许不为人瞩目,也许很俗,但却在这俗中透着雅。

接着,由“不觉珍贵”的人写到“自觉珍贵”的人。女友宛的父亲珍视他的一草一木一盆花,使“花园的花草更富有生机了”。这生机正来源于珍视,生命的底色需要珍视的画笔去描绘,需要敬畏的心情去装点。“在亲近植物的日夜与晨昏,他的手已经有了适合花木生长的温度和湿度,已有花木的魂魄和精灵。他固守着自家花园,笑看风云变幻。”在亲近中去熟悉生命的习性,把握生命的温度与湿度,透过外衣去亲近生命的魂魄和精灵,这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固守啊。只有这样的固守,才能维系生命的温度和湿度;也只有这样的固守,才能达到“笑看风云变幻”的境界。

最后,由他及己,由远及近,把镜头由窗外和他人拉回到自己身上,抒写自己的“文字”情怀。“与一朵花有约,与一株草凝视。你能说,这不是一种执著而幸福的爱恋吗?于他,不舍和深爱的是这一园的绿瘦红肥。于我,则是文字”。一种不舍,一种爱恋,一种执着,一种幸福跃然纸上。如果你看到过花前月下不忍离去的身影,能不为这份执着感动吗?“读着喜爱的文字,心就轻轻地痛起来”, “文字是有温度的,多少人在文字中取暖,走过苦痛的深渊,文字如同神的救赎,指引着走过明明灭灭的人生,领略着文字的冷暖和生命的甘苦”。痴迷到如此程度,可想而知,需要多少时光去亲近文字,需要多少岁月去“抚触和回应”文字?真是一个“书痴”!

影射到人生,“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神秘的花园”,“在各自的岁月中一样孤独,却各自怀着希望和梦想,以自己的方式绽放”。不管是显赫的人,还是平凡的人,也不管是高贵的人,还是低贱的人,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,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,坚忍不拔地去实现自己的希望和梦想,努力去达到理想的彼岸。在这个生命的旅程中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没有俗和雅的区别,“在生命面前,所有的虚伪和装饰都该隐退藏匿”,只有固守。固守生命的温度,让生命之花“开到荼縻”。

把根留住

——读深蓝《母亲》

每当想起母亲,我都想用最美的语言描绘她,用最温情的话语与母亲交谈,用最柔情似水的目光看望她,用最柔嫩的心抚摸她,用最轻灵的手搀扶她,用最伟大最高尚的境界赞美她。但我每次回家见到母亲时,却语塞得不知说什么好。只静静地听听母亲的唠叨,帮母亲做做家务,陪母亲干干农活。却无论怎么也想不起,用什么样的话语来抚慰母亲操劳一生的心,这个创造我生命的人。

作者这篇《母亲》,从母亲的过去写起,没有华丽的词藻,也没有赞美的语言。朴实无华,侃侃而谈,顺畅得就如与母亲唠家常,自然得就像日常的喝茶吃粥一样。写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是家庭中的繁琐小事。但就是在这样的点滴小事中体现出了一个劳动者的朴素勤劳,体现着一个母亲的慈爱可亲,体现着一个草根生命的坚韧、坚强,体现着一代人的担当、责任,平凡中透着伟大,普通中透着高尚。母亲的形象也越来越圆润,越来越丰满,越来越高大。

在深蓝的博客中就读过这篇文章,拿到这本《静寂的角落》又读了数遍,每次读都觉得亲切自然,每次读都觉得这就是我的母亲。读着,读着,不由得落下泪来,模糊了我的双眼。但母亲慈祥的面容却被洗涤得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鲜活。也许,我们年少不更事的时候不觉得什么,懵懂的青年时期有母亲模糊的形象。但,当我们熟悉的人都失散于茫茫人海时,亦或永远逝去时,在不惑之年,母亲的形象在心海中凸现出来,才发觉“母亲”这个字眼的厚重。因为,我们的根在这里。

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,“不管荣辱变迁,不管风雨肆虐”,请把根留住。

 

血脉相连:大姐的心

——读深蓝《弟弟》

每个大姐都有一颗呵护弟妹的心,温柔善良慈爱倍加。在大姐的心目中,弟弟永远都是长不大的,“他仍是那个傻傻的男生,有着憨厚的笑和单纯的快乐”,即使他取了妻子有了孩子,即使他的子女也有了妻子儿女,他还是大姐眼中的“孩子”。文学作品中如此,现实生活中亦如此。

文章结构简单,语言通俗。但注入的情感不简单,浓重而深厚,带有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和民族情结,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值得记下的一笔情感幽默:“初中毕业后,弟弟到深圳找工作。我们等他的来信。当时,家里还没有装上电话。有一天早上,母亲还在叨念他时,他却回来了。之后,我们老是笑他真是一封太厚重的‘信’啊!”

 

生活的底线

——读深蓝《坚持》

“生活在这样物质的社会,想坚持一点精神的东西,真的很不容易。”精神的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狭小,精神的时间也被挤压得越来越短暂,寻找自我的精神时空真的很难。我越来越理解“物欲横流”的涵义了。

说着言不由衷的话,哼着粗俗谱成的调,戴着虚伪描绘的罩,套着冷漠做成的套,揭着社会体制的短,发着黄色调侃的信(短信),傍着大款当官的娘,抱着金钱名利的爹,直把个文化搞得乌烟瘴气。关系如蜘蛛网,人情似蚕纸薄。精神的东西被异化了,也被物化了,粘上了铜臭味儿。

缩小一下镜头,影射一下教育这个清水衙门。当教育一进入到市场的河流,就被涮洗得面目全非,变得金钱味十足了。教辅上的丁点回扣,试卷上的蝇头小利,盘剥着家长的血汗,盘剥着学生的灵魂。况且,从个体的盘剥渐变为群体的盘剥,由基层的盘剥升级到管理部门的盘剥,由地上的盘剥转入到地下的盘剥,由外在的盘剥转化为内在的盘剥。众多的手伸向了本就清贫的教育,人事部门的,组织部门的,干部的,商人的。不仅仅盘剥学生的,还盘剥教师的。教师是教育者,同时也是一个受教育者。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也被“教育”了。教师成了功利的追逐者,教育成了功利的教育。侵蚀了多少头脑,腐化了多少灵魂,摧残了多少心灵。在这个最需要阅读的群体,却看不到阅读的痕迹。学生和教师都抱着“标答”(孔庆东语),枕着“全解”,在名利堆里睡得津津乐道,迷途忘返。是教师的错吗?教师在一个学校里插个学生也越来越无能,教师子女在招生考试中的加分项也被取消了,他有那么大的能量吗?这样的环境让教师有所坚持就更难了。

教师群体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,让教师“在无数的放弃中有所坚持”都很艰难,何况浸染在社会大染缸中的其它群体?

思考着这些复杂的现象,作者这种“宁愿一个人孤单着”,淡泊名利,“一家人能平安地过小日子”的心态更让人敬佩了,这种“一直想为自己坚持些什么。比如,心动的爱情,纯洁的友谊,真诚的笑脸,还有公平的待遇,有努力空间的工作环境,纯粹的简单的美好的一切”的心情也能够深深地理解了,这种对“生活难免粗糙,但至少还有些什么可以坚持。比如阅读,比如聆听,比如几个聊得来的朋友。还有对人对己的处世原则。”的生活底线的坚持也更动人了,这种“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,像青春的时光,像美丽的梦想。让我们有所坚持吧!即使梦太容易醒来,即使爱让我们受伤,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。在爱的时候,投入去爱,不爱了,也勇敢地转身告别。”的呐喊也显得更有力量了。

坚持,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,更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汇。有些坚持需要一份视死如归的心志,需要一份豪情,需要一份坚强,比如革命先辈们对于信念、信仰的坚持。有些坚持需要的却是一份淡泊名利的平和心态,需要一份忍受孤单寂寞的耐心,需要一份坚韧,比如作者这种“精神的东西”的坚持。

在这个物质的时代,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需要放弃很多,毕竟个体的能量太小了。我们无权要求别人去坚持,去追求高雅,去淡泊明志,去纯粹,去简单,但我们还是要提倡有所坚持。在这无数的放弃中,我们也需要有所坚持。至少,生活的底线不能突破。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在妥协中前行,在曲折中坚持。正如作者所说:“在无数的放弃中有所坚持”!

坚强的情感后盾:无言的父爱

——读深蓝《无言的父爱》

父亲给“我”的印象:身材魁伟高大,不苟言笑,甚至有些严肃,勤劳质朴,善良正直,活得踏实。

父亲在“我”心目中:有担当有肩膀的男人,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,沉默威严,却充满绿色和活力。

父亲给年少的“我”的感觉:沉默威严,阴沉着脸,很害怕,不曾在他怀中撒过娇。

父亲给长大的“我”的感觉:苍老,不变的本质,令人敬仰的品质,不再冷峻,高山的另一种温情,坚强的力量。

“我”的希望:希望父亲永远年轻健康,永远充满绿色和活力。

对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我们来讲,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会伴着我们的一生,没有任何一种角色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替代他们。因为他们的苦,因为他们的劳,因为他们的难。我们生活在他们的影子中。一种丝丝缕缕的情感因素把两代人牢牢地牵系在一起,更重要的是一种斩不断的丝丝缕缕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牵系。这种烙印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脸上,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中。

想起我们的父母,我们往往会想得热泪盈眶。读到我们的父母,也往往会让我们感动无比、泪湿衣襟。
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父亲给我的“教育”。“他这样的教育,使我们在某些时候很难跟社会融合。”这是变革中的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个断裂带,是永远无法弥合的。当然,这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个深深的痛,让我们在节奏骤然加快的社会生活中永远都在追赶那趟末班车。

这样的文字,如果给80后的那些朋友们读一读,不知道他们会作何感想?

母亲是海,父亲是山。母爱似海,父爱无言。

 

另一种教育另一种爱

——读深蓝《又是清明》

爷爷的身份是特殊的,对于孙子没有直接的监护权力,但却可以行使监护权,履行监护责任和监护义务。对孙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。尤其是这个打工潮汹涌而来的时代。

爷爷对孙子的教育,疼爱的成分多一些,更人性化一些。这是由爷爷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智慧决定的。所以,孙子对爷爷都有深厚的感情。“爷爷常笑眯眯地说,你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的!”这种赏识教育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,成就了许多优秀人才。这是时代的要求,也是时代的需要。爷爷对孙子的严厉教育甚至于严苛教育,也往往能够为孙子所接受或理解。当然,这种严厉或严苛中透着很多的疼爱和慈祥。所以,我们这儿有“爷爷孙子没大小”的俗语,在爷爷与孙子的玩闹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育任务。

用几件小事的叙写,记下爷爷的教育和爱,把对爷爷的怀念储存在心海深处。读来自然、质朴,爷爷的形象跃然纸上,写出了另一种教育另一种爱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 

感人肺腑的怀念

——读深蓝《怀念婆婆》

婆媳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婆媳关系的尖锐对立,是传统文化刻在民族灵魂深处的烙印,是很难抹去的民族底色之一。从史书记载到现当代生活,都有非常典型的实例。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和世界文化的互通有无,婆媳矛盾也渐渐淡化,婆媳关系也得到了有效地缓和。但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婆媳关系也没有缓和到“融洽”的程度。

作者用简单的笔触叙写了对婆婆生平的印象和感觉,把信任给了先生,把敬意给了婆婆。接下来却浓墨重彩地写了婆婆弥留之际的言行举止,“我”在现场的真实的内心感受,情真意切,感人肺腑。且看下面这些文字:

“失去她的一瞬间,我分明看见有泪沿着她消瘦的脸庞滑落。我流着泪,为她化上最后的妆。婆婆显得安静而美丽,那手仍有余温,但她已带着不舍和牵挂走了。”

“清明节我去看她,那一小堆黄土刺痛了我的眼睛。我还是无法相信她已不在,总以为她不会走得那么急。人生的路怎么会这么短呢?连一天的时间也无法为谁停留。”

读着这些文字,我们还能想到那“矛盾”和“对立”吗?没有了对生活的执着,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,没有了融洽的情感交流,怎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文字?写到这里,对作者高尚的人格与情操的敬意更增几分。

  • 标签:读书札记 
  • 圈子:天涯海角 
  • 发表评论:
    天涯博客欢迎您!